近日,居住在邯山区的市民李先生给本报新闻热线8181890打来电话:“我女儿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现在小学生的作业太多了,且常有用电脑和手机才能完成的作业。我个人认为学校不应该布置这种需要在智能设备上才能完成的作业,有时候反而影响了孩子学习。”
智能作业工具令家长担忧
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担忧:“为了孩子能专心学习,我们家里就没有安装电视机。但是孩子用手机完成部分作业的同时,一旦没注意,孩子就会用手机刷视频或玩游戏。发现孩子刷视频,直接去制止又会引起孩子抵触情绪,影响了亲子关系,更不利于孩子学习,所以希望学校尽可能不留手机作业。”
他介绍,这部分作业有的是需要用App朗读课文录音再提交的,也有些是英语阅读背诵再提交的,由于智能手机操作简单便捷,随手一划,即可跳转到其他短视频、小游戏等平台,家长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李先生随后翻看孩子的浏览记录,发现有些短视频与小学生相关,还有一些短视频则是与学生完全无关的成年人话题。
“有时候我也会制止孩子刷视频,但好像没有什么好的效果,这习惯好像在疫情期间就养成了。一次两次可以,但每次她都要玩一会儿,影响学习不说,就连视力也有所下降,现在孩子一只眼睛视力200度,另一只快300度了。”李先生说。
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动基础教育领域数字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使用“一起作业”“作业盒子”等教育类App布置作业。这种现象在疫情期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北师大教育信息化研究团队2022年调查显示,全国87.6%的小学教师曾使用在线作业平台。但由此引发的争议不断升级,特别是在杭州某小学家长集体联名要求取消手机作业的事件后,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教育规律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工具的双刃剑效应
当前教育类App已形成完整的作业生态系统。“作业帮”可让学生独自查阅回溯学习课程资料,“纳米盒”等英语跟读软件能即时纠正发音偏差,“洋葱学院”的数学习题系统可自动生成解题步骤动画。华东师大教育技术实验室2023年报告显示,使用智能作业系统的学生,数学计算题正确率提升23%,但阅读理解能力反而下降8%。这种现象折射出了技术工具的双刃剑效应,程序化训练提升知识记忆效率,却可能削弱深度思考能力。
教育技术专家普遍认为,技术赋能具有不可逆性。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明教授指出,AI批改系统可节省教师38%的作业批改时间,使教师能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设计。但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王芳团队研究发现,持续使用电子屏幕超过30分钟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长较传统作业组缩短15分钟。
家长群体的焦虑集中在设备依赖与健康风险,如同邯山区李先生一样,深圳某小学家长委员会调查显示,76%的家长发现孩子以做作业为由延长手机使用时间,其中43%存在游戏应用切换记录。更值得警惕的是卫健委2023年青少年视力报告,显示小学阶段近视率已达52.7%,持续近距离用眼被列为重要诱因。
让智能技术回归育人本质
居住在复兴区的王先生向记者介绍,现在他女儿在市重点高中上高一年级。他说:“对于孩子利用手机作业的机会刷视频、玩游戏,我感觉第一取决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同时也来自学校和家长共同监管的结果。另外,如果完全杜绝孩子接触电子智能设备,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因为现在是智能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已然不可或缺,我感觉一点都不接触的话,会让孩子跟社会脱节。”
资料显示,上海市教委出台的《中小学数字作业管理细则》具有示范意义,明确规定小学阶段每日在线作业时长不超过20分钟,且禁止布置需家长辅助的复杂操作任务;而北京市海淀区推行的“双轨作业制”值得推广,即核心知识采用纸质作业巩固基础,拓展性学习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分层教学。
从教34年的市第二十三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杨卫红表示,作为一名教师,非常理解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完成作业的担忧,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借助电子设备完成作业,的确能够提升学习的互动性与效率。不过,家长的担忧也有道理,电子设备不仅影响学生的专注力、视力,还可能导致中小学生网络依赖。
同时,杨卫红向学校、教师、家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学校要强化引导教育,在学校开展相关课程或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教师要优化作业形式,将电子作业与传统纸质作业相结合,以纸质作业为主,严格控制电子作业的比例和时长;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使用电子设备完成作业过程的监督管理,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
她说:“在家庭中,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要做好必要的监督管理,在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完成作业时,家长尽量陪伴监督,确保孩子专注于作业,孩子完成作业后及时收回设备;家长要充分利用‘青少年模式’这一功能,过滤不良信息,限制孩子使用软件的种类和时间;还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减少他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
邯郸晚报记者 胡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