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桑宏香)每天,有15000吨蔬菜从寿光销往全国200多个城市,以及出口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全国“寿光标准”示范基地已认定72个,全国新建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从一粒种到一方田,科技创新正重塑现代农业图景,物联网的应用率超过80%……从“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到“中国蔬菜硅谷”,寿光用科技创新与模式变革,让“一棵菜”长成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蹚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破局之路”。
科技赋能
“种子芯片”育强产业根基
走进寿光蔬菜种业集团的分子育种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种质资源进行基因测序分析,通过SNP分子标记技术,大大提高了育种周期。在这里,一包1000粒、3克重的西红柿“樟小白”种子售价700元,仍供不应求。
种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曾经小小的一粒种子卡住了菜农的脖子,为了破解“种子芯片”这一难题,2012年以来,寿光市政府连续5次出台种业扶持政策,从育、繁、推三个方面全方位扶持蔬菜种业研发。现在的寿光,不仅仅是蔬菜产业的种植基地、集散中心,更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种业研发推广高地。
水分饱满,口感清脆,鲜味十足……在西稻田村李培亮的大棚里,满眼的绿色和清新的果香扑面而来,一排排小黄瓜挂在绿色的瓜蔓上煞是好看。这是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采用最先进的智能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选育出的新品种——玉指黄瓜,学名“中农脆玉3号”,因其抗糖减脂的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现在该品种在寿光的推广面积已达1000多亩。
新品种的就地转化帮助菜农实现节本增收,得益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寿光合作共建的寿光蔬菜研发中心,通过探索院地科技深度合作,创新实施“寿蔬英才”项目建设,蔬菜新品种不断涌现。
在寿光,像这样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共有12个。寿光还与40多家高校院所、11名农业领域院士保持常态化合作,建成山东省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不仅如此,寿光还汇聚了国内外70多家种子企业研发中心,每年进行3000多个蔬菜新品种试验。以前,高端蔬菜种子被国外垄断,价格高昂。如今,寿光自主研发的“寿研1号”黄瓜、“航椒”系列辣椒等,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还更适应本地环境,打破了国外种子的垄断,降低了菜农成本。
截至目前,寿光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257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8亿株,推动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品牌强农
“寿光蔬菜”成为金字招牌
蔬菜是寿光的“城市品牌”。为提升“菜篮子”的影响力,寿光市坚持种管结合、全链守护,以实施蔬菜品牌提升工程为抓手,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上蓄势发力,不断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绿色健康中国“菜篮子”。
在稻田镇崔岭西村的现代化智能大棚内,熊蜂授粉取代激素点花,天敌防治替代化学农药,水肥回收系统实现零排放。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崔玉禄告诉记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菜农卖菜难、挣钱少的问题,该村引进了新品种口感西红柿,注册“崔西一品”商标,让菜农的收入翻番儿。2021年,“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崔岭西村顺利通过申请,被授权使用“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销售版图不断扩张,新开辟了莫斯科、伊尔库茨克等多个国外市场。
崔岭西村是寿光推广发展品牌农业的一个缩影。为了增强寿光蔬菜市场竞争优势,推动寿光蔬菜品牌化发展,2019年,“寿光蔬菜”成功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2021年,“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寿光还制定出台《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标准授权使用“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开启了寿光蔬菜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好货不愁卖,好店不愁客。随着“寿光蔬菜”品牌的打响,一批企业品牌迅速崛起:七彩庄园的有机蔬菜凭借其高品质和严格的生产标准,成功打入全国多家高端商超,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绿色明星”;化龙镇胡萝卜园区年交易量80余万吨,出口额2亿美元,销往日韩、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加工出口枢纽;古城街道前疃村的特色番茄,与德汇好物、青岛大润发超市、上海清美超市等购物平台和连锁商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一年四季全季节供应,日销量超过1.5万斤……
品牌就是信誉和收入的保障,不断提升的蔬菜品质和菜农节节攀升的幸福感,是寿光市不断做优农业品牌、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在“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下,2024年,寿光市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绿色食品16个,11个农渔产品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桂河芹菜、古城番茄、孙家集苦瓜和黄瓜、纪台长茄、斟灌彩椒、浮桥萝卜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种得好、卖得火。“寿光蔬菜”区域公用品牌让农产品附加值增加的同时,也重塑了寿光蔬菜产业生态,完成了从“产品经济”到“品牌经济”的华丽转身。
模式输出
让世界“长”满“寿光绿”
“这些蔬菜主要发往香港,品质要求高,但是收购价格也比普通的贵。”4月19日,在寿光市宪法合作社,工作人员将收购的蔬菜二次抽检后,装车发往深圳,再由深圳档口中转发往香港。
经过层层审核把关,寿光市宪法蔬菜合作社于2021年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4年多来,合作社与深圳经销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为保障持续稳定供应粤港澳“菜篮子”,刘宪法与下游40家合作社合作,从蔬菜种、收全过程进行监管和指导,确保种出的蔬菜产量高、品质上乘。
同一时间,在万里之外的新西兰奥克莱地区,来自寿光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正在协助连栋温室的基础施工,随着一根根钢架扎入地基,这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大棚,成为当地设施农业新标志。
“我们结合当地特点,配备保温系统、无土栽培设施,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进行各种叶菜栽培,预计今年8月份能建成交付,这也是我们公司在新西兰建成的第三批蔬菜大棚。”公司董事长王守波介绍,像这样采用寿光先进技术、生产标准及设施蔬菜解决方案的种植园区,公司已在美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几内亚等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72个,在全球40个国家,都能看到“中国棚”的身影。
寿光蔬菜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发展,更在于其可复制、可推广的带动效应。近年来,寿光市发挥蔬菜全产业链优势,不断总结经验,集成输出,从“单纯技术输出”转向“标准集成输出”,2018年7月,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截至目前已集成2369条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累计发布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12项、地方和团体标准100余项,并在江西、内蒙古等16个省区市认定标准化基地72处。如今,从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等革命老区,到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再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都有寿光建设的蔬菜园区,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具有“寿光元素”。
不但花开全国,“寿光模式”还沿着“一带一路”不断向海外输出。寿光企业通过集成人工补光、无土栽培、环境智能控制等技术,开发出集装箱式“植物工厂”,实现了封闭小环境内的闭环运行,让一个个集装箱摇身一变成为可移动的袖珍蔬菜温室,销往海外……目前寿光已有30余家企业、合作社开展了农业领域的对外业务,覆盖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地区。
从“一棵菜”到千亿级产业集群,寿光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数字赋能、种业振兴、品牌塑造、模式输出等方式,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寿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