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记骨干中原问“道”:解码中国新闻奖,创制我的代表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4:09:00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程帅星 张战强 文 李博 冉衡 朱哲 马腾飞 摄影】谷雨洗尘,万物拔节。2025年4月20日,120名来自全国媒体的骨干记者完成了一场行业顶尖实战演练——由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河南日报社共同主办,河南大河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记者之家”大学堂中国新闻奖作品解析实战班(第二期)圆满收官。这场持续7天的集训,既是穆青精神的寻根之旅,又是增强“四力”的实践之旅,更是研析探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解码之旅。学员们同上一堂课,同走一条路,同写一篇文,同答一道题,共同探寻优秀融合报道高质量、正能量、大流量的创制新密码。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一线、创作优秀作品的热土。广大媒体人通过授课培训、实践探索、交流研讨、作品实战等方式,沿着穆青“十进辉县”足迹,用穆青精神滋养思想根基,练内功、见真章,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展示培训成果。

【分享】

名家云集,解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成功之道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陆君在开班动员讲话中送给学员“三面镜子”:扎实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当好新时代的“望远镜”;研究有影响力、有新意、有品质的作品,发现成功之道,配好学习代表作的“显微镜”;练好融合本领,观察河南实践,做好创新传播的“放大镜”。河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孙德中希望学员以培训为契机,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实践中锤炼技能,践行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勿忘人民”的嘱托,将所学的业务知识运用到新闻精品的制作实践中,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八场专题教学,授课教师既有理论名家也有业务骨干,既有中国新闻奖评委,又有长江韬奋奖得主。授课内容从作品到人物、从创作到解析,涵盖新闻实践多角度、全流程。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陆先高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陆先高以《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创新》为题,剖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媒体融合、AI赋能内容生产等时代命题,针对短视频应避免的瑕疵差错、新媒体内容生产等热门话题进行解析。

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关中

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关中勉励学员要带着理想、带着热情去追寻中国新闻奖。他创新表达方式,在现场拉奏小提琴,生动诠释了“在熟悉的领域、再加上真正的热爱,是当好记者做好新闻传播的最大优势”。

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业务学术处处长李莹

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业务学术处处长李莹围绕《中国新闻奖评选报送指南》作专题辅导,围绕奖项设置、参评要求等精心解读,带来满满的“冲奖干货”。

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人民铁道报社总编辑毕锋

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人民铁道报社总编辑毕锋从青藏铁路开工的报道切入,讲述去铁路“四极”的采访故事,解读采编实例、分析平台数据,鼓励学员深耕行业,挖掘特色报道,抢占新闻制高点。

中国新闻奖获奖者、长江日报特稿中心负责人朱建华

中国新闻奖获奖者、长江日报特稿中心负责人朱建华结合丰富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解析中国新闻奖作品特征,并用大量典型作品阐释地方媒体如何扬长避短创作出优质内容。

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培训交流处副处长商艳青

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培训交流处副处长商艳青以《建设“记者之家”大学堂 推动新闻队伍教育培训》为题,介绍了中国记协创新打造“记者之家”大学堂教育矩阵,推出一批管用耐用的课程,持续推动服务新闻工作者继续教育、建设网上新闻党校、不断提升思想和业务能力的实践成果。

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秘书长、诸暨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宣浩军

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秘书长、诸暨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宣浩军与大家一起在历史的洪流中倾听花开的声音,从6个维度解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花开中国——百家融媒体“枫桥经验”60周年调研行系列报道》,分享县级融媒体中心围绕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做到出新、出圈、出彩。

中国新闻奖获奖者、福建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采访部副主任罗亨钦

中国新闻奖获奖者、福建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采访部副主任罗亨钦重点阐释“老典型”如何开新枝,分享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互动视频丨跨越35年的“双向奔赴”》创制经验和背景故事,自曝“冲奖失败史”,展示从选题流产到涅槃重生的全周期复盘。

丰富多样的课程启发了学员们关于职责使命、新闻业务等更多思考。在结业前的分组讨论中,大家纷纷表示,本次实战班的课程内容翔实、选题丰富、教学精心,收获颇丰。

“记者之家”大学堂中国新闻奖作品解析实战班(第二期)学员认真记录教学内容

【实践】

实战赋能,探寻太行山下的新质生产力

4月17日—18日,参训的学员深入太行山脚下新乡辉县,开展“学习穆青 增强‘四力’”新闻采访活动,沿着他“十下辉县”的足迹,感受山乡巨变。

培训班一行走进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

在辉县市孟庄镇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一株株藤蔓达十多米长的西红柿植株悬于空中,鲜红圆润。长在电厂院内的西红柿,全年节碳和固碳数量约为2.76万吨,相当于2857万度电力消耗的企业排碳量。“完全刷新了我对西红柿的认知。”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的金灿强说。

河南广瑞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工转向器壳体

在河南广瑞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刘宇珂说,公司主导产品商用车球墨铸铁动力转向器壳体,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就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锚定发展趋势,推动设备不断更新。

中国航天报社记者王乐天表示:“从一家村办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就是当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最好缩影。”

河南大林橡胶通信器材有限公司的橡胶产品——离合器气囊、铁合金气囊等广泛供给于国内外大型石油、工矿企业;

新乡辉簧弹簧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在汽车起动机弹簧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

五龙山响水河生态修复项目,昔日“城市伤疤”矿山变身“天然氧吧”;

九峰山、宝泉抽水蓄能电站对于优化当地能源结构,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辉县市综治中心、辉县市冀屯镇、辉县市城关街道绘就基层社会治理新图景……

河南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海涛向学员们介绍西红柿成长情况

福州广播电视台资讯融媒体中心林凌说:“在太行山下的辉县,我看到了新质生产力的独特模样——既有大山的厚重,又有创新的锐度,它们在细分领域扎根深耕,最终长成不可替代的隐形冠军。”

这场田野调查让学员们顿悟: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密码,藏在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里。“辉县的突围之路证明:新质生产力不在云端,而在土地里生长。”有记者在采访本上写道。

【追寻】

不断增强“四力”,新媒体时代续写“勿忘人民”

在穆青精神实践教育基地入口处,记者们在“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前长久驻留,这是穆青一生的情怀和行为准则,也是他新闻理想的最重要精神遗产。

“记者之家”大学堂中国新闻奖作品解析实战班(第二期)学员聆听穆青故事

“忘字少一点,民字多一点”。特殊的书法艺术表达,寓意少一点遗忘,多一点为民。

“当我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批注时,想到穆老就是在这样简陋的书桌前写出不朽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内心极为触动。”穆青的作品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科技日报记者夏凡站在穆青旧书桌前沉思良久,“好的文字是写在大地上的,只有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才能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

“记者之家”大学堂中国新闻奖作品解析实战班(第二期)学员认真聆听穆青故事

新闻记者要投身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做好“船头瞭望者”。期货日报的韩雨芙身处财经传媒领域,她表示,财经人更要鲜活地呈现我国经济发展带给普通人生活的变化,准确、客观、专业地解读经济政策与趋势,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温度和力量。

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分享回龙村攻坚克难发展之路

从穆青精神实践教育基地北上30多公里,新闻工作者们走进辉县另一个当年逆天改命故事的发生地——回龙村。65岁的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还保留着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和乡亲们“扳倒穷山,挖掉穷根”的故事。昔日与世隔绝的穷山村如今华丽转身,村集体收入达60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一直以为这样的故事距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才发现仅仅过去20多年时间。”“最让我感动的是张书记的眼神,非常清澈。”交流会后,记者们边走边感慨……此刻,穆青的“十进辉县”与当代记者的足迹重叠,诠释着“新闻人的坐标系,永远以人民为原点”。

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与学员追忆回龙村修路历程

时代造就穆青,时代也需要“穆青式”的好记者。

科技日报的毛莉在学员作品中表示,中国应对外界冲击的底气何来?太行山里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许就是答案。在4月20日当天的结业仪式上,学员代表说,中国新闻奖是行业高峰,它的钥匙握在自己手里,优秀的作品要沾满泥土的芳香、带着露珠的清新,还应有充满人间烟火的温暖。

好作品不应是流量快消品,而应是时代的底稿。这场中原实战交付的终极装备是:

脚力:从“键盘记者”到“泥土记者”的位移公式;

眼力:在产业车间捕捉“工蜂振翅”的显微视角;

脑力:用政策高度融通乡村人间烟火的思维跃迁;

笔力:让硬核议题“破圈”传播的新文风新本领。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诚如斯言。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