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张籍最著名的十首诗,首首经典,第十首几乎人人会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8 08:18:22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有一首著名的诗,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中所写的早春美景历来被世人称道!

诗题中的张十八员外,便是本文要介绍的诗人张籍。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字文昌,是元和诗坛代表诗人,也是中唐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乐府诗方面取得了成就。

他是韩愈的徒弟,与白居易、元稹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与王建并称为张王乐府。因张籍曾任官水部员外郎,所以人称“张水部”,而因为他在家中排行十八,故而也有了韩愈诗中的“十八员外”之称号。

张籍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田园、边塞、山水等多个领域,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面前,让人沉醉其中。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味张籍最著名的十首诗,感受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中唐诗人张籍最著名的十首诗,试着读完,看看你会背几首。


一. 《秋思》

•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写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客居洛阳城时创作了此诗。当时正值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发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赏析:

开篇“洛阳城里见秋风”,点明时节与地点,秋风不仅带来季节的转换,也奠定了全诗思乡的基调。“欲作家书意万重”,“意万重”三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提笔欲书时心中的千头万绪,对家人的思念、关切之情复杂深厚,难以言表。

“复恐匆匆说不尽”展现出诗人对家书内容的反复斟酌与不安,担心匆忙间无法将情感和信息全部传达给亲人。“行人临发又开封”,在信使即将出发时,诗人又打开已封好的信件,这一动作将诗人的深情与纠结具象化,反映出他想要完整表达心意的迫切与无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 原文: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写作背景:

唐代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李师道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权势炙手可热,经常拉拢文人、官吏。张籍是韩愈的大弟子,秉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立场,不想成为李师道的帮凶,于是以节妇自比,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 赏析:

诗人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前四句描写了节妇对赠珠者的感激之情,将明珠系在红罗襦上,展现出她内心的矛盾。

中间四句表明节妇的身份和对丈夫的忠诚,“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暗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丈夫的身份,强调自己不能背叛。

最后两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既表达了对赠珠者的感谢,又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言辞恳切,情感真挚,使李师道知难而退。现如今也成为了表达爱情的名句。

三. 《成都曲》

• 原文: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 写作背景: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所写,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 赏析:

诗的前两句展现了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新雨初霁,绿水烟波,山头荔枝垂红,景色诱人,景中含情。

后两句由桥和酒家引发人们对市井繁华的想象,“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这一问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使人联想到处处热情相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的好酒,也侧面体现出商业的兴盛。

四. 《没蕃故人》

• 原文: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 写作背景:

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作者的这位老友在一次战争中身陷吐蕃,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作者写此诗深切怀念他。

• 赏析:

首联叙事,讲述友人前年征战月支,全军覆没。颔联写不知故人消息,生死两隔。

颈联用“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一组特写镜头,想象全军覆没后的惨景,真实地再现了战后的情形。尾联情真意切,“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诗人想祭奠友人,又疑心他还活着,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战争的悲痛。

全诗不着议论,但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没蕃故人和唐军将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国事的忧虑。

五. 《春别曲》

• 原文: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 写作背景:

此诗是张籍送别友人时所作,借江南暮春景色抒发离别之情。整首诗完全仿民歌写成,十分生动有趣、轻松自然。

• 赏析:

首句“长江春水绿堪染”,用“堪染”表现春水色彩之浓重,仿佛一幅江南春水图在读者面前展开,夸张手法巧妙。“莲叶出水大如钱”,点出送别的时间,荷叶刚长出水面,为画面增添了生机。

后两句“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由景转入抒情,橘树是友人亲手所种,如今友人要离开,诗人希望橘树能系住行舟,不让友人离去,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整首诗平实通俗,生动有趣,在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深的离别之痛。

六. 《江南春》

• 原文:

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

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

晴沙鸣乳燕,芳树醉游人。

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

•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对江南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感受,于是创作了此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独特的风俗。

•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江南春天温暖、清新的景象,杨柳依依,阳光和煦,大地无尘。

“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写了新雨过后,渡口更加清新,夜晚白蘋生长,增添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晴沙鸣乳燕,芳树醉游人”,晴日的沙滩上乳燕鸣叫,芳树下游人陶醉,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最后一句“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则描写了江南的风俗,给诗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春天之中。

七· 《忆远》

• 原文: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 写作背景:

可能是诗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或友人时所作,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

• 赏析:

前两句“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写出了行人离家万里,不知归期,在日暮时分更增添了孤独和凄凉之感。

后两句“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诗人将情感寄托在门前的双柳树上,柳树的枝枝叶叶相互依偎,永不分离,与行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团聚的向往。

八. 《采莲曲》

• 原文: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 写作背景:

采莲是江南水乡的常见活动,诗人可能在游历江南时,观察到采莲女的生活,创作了此诗。

•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秋江岸边莲子丰收,采莲女们并船而歌的欢乐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描写了莲子的饱满和采莲女们争前恐后采摘的情景,水面泛起微波,画面感十足。“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则细致地描写了采莲女们寻找藕的过程,以及被丝刺伤手的细节,体现了采莲生活的辛苦。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描写了采莲女的装扮,朴素自然,与她们的劳动生活相适应。最后两句表现出采莲女们的勤劳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生动地展现了江南采莲女的生活画卷,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九. 《征妇怨》

• 原文: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 写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诗中以汉喻唐,描写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用词简练,情思婉转。

• 赏析:

开篇“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叙述了战争的惨烈,汉军全军覆没,渲染了悲伤的氛围。“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进一步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后果,无人收尸,只能招魂葬,令人痛心。

后四句描写了征妇的悲惨遭遇,她依靠着丈夫和儿子,生活虽然贫贱但心里也舒畅,然而丈夫战死沙场,儿子还在腹中,自己的生命如同白昼的蜡烛,虽然存在但毫无意义,深刻地表现了征妇的痛苦和绝望。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成为了反映战争对妇女影响的佳作。

十.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思乡之作,也是中秋节最为典型的一首诗作。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酒到浓时,想起故乡的亲人,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 赏析:

诗中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亮和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写了皎洁的月光洒在庭院里,地面如雪一般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精华部分。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念亲人,而在家乡的人又何处不是在思念着远离的亲人呢?由眼前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整首诗以极其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中秋之夜思乡的场景。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而已使得它成为了中秋思乡诗的佳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