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担头冷韵蔚琼英,风雨重阳正满城。此老白衣隔溪过,亦安知不遇渊明。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着菊花,心情闲适地抬头,便看见了远处的南山。
赏析:“采菊东篱下”,诗人在自家的篱笆下悠然自得地采摘菊花。菊花,作为高洁、隐逸的象征。“东篱”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悠然见南山”将诗人的视线从近处的菊花引向远处的南山。“悠然”指身体上的闲适自在。诗人在采摘菊花时,不经意间抬头望见远处的南山,一瞬间,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
2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 》
细雨如丝,轻轻飘落,夹杂着点点杏花的花瓣。春风拂面,它带着新生的杨柳枝条轻柔地吹过脸庞,没有丝毫寒意,让人感到一种惬意的舒适。
赏析:“沾衣欲湿杏花雨”,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诗人漫步其中,细雨仿佛故意要沾湿他的衣裳。“杏花雨”指春雨的细腻与柔和,赋予了雨以杏花的芬芳。“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吹拂着诗人的脸庞,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却感觉不到一丝寒意。“杨柳风”是春风的柔和与温暖。这些美好的景象让诗人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忧愁。
3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程颢 《春日偶成 》
正午时分,云朵轻盈淡薄,风儿柔和而清新。沿着河岸漫步,身旁是盛开的花朵和随风轻摆的柳枝。依花傍柳,悠然地穿过了那片潺潺流淌的河川。
赏析:云淡风轻”,云朵轻盈,风儿柔和,时间正值接近中午的时分,阳光已经不那么刺眼,天空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温柔的蓝色,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傍花随柳过前川”,诗人正漫步于花丛柳荫之间,随着脚步的移动,穿过了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傍花随柳”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透露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不贪春色自生香,独占园林殿众芳。谈到诗情陶靖节,老无俗韵杜秋娘。
4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辽阔的江南大地,处处莺歌燕舞,绿树丛中映衬着朵朵鲜艳的红花。傍水而居的村庄,依山而建的城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江南水乡。隐约可见那随风轻扬的酒旗在热情地招揽着过往的行人。
赏析:“千里”二字指江南地域之辽阔,暗示了春天的气息无处不在。“莺啼”与“绿映红”相结合,有声有色,“红”花的艳丽多姿,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色彩的世界。“水村”与“山郭”相对而立,既有水的柔美,又有山的刚劲,构成了江南独特的自然景观。“酒旗风”——随风飘扬的酒旗,点出了江南的商业气息,增添了画面的活力。
5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寓意》
月光如水,轻柔地洒落在栽满梨花的院落里,洁白的梨花与柔和的月光相互辉映。微风轻拂,带来一阵阵淡淡的梨花香。池塘边,柳絮随风轻舞,如点点白雪在空中飘荡。微风轻送,带来一丝丝凉爽而又轻柔的风。
赏析:“梨花院落”与“柳絮池塘”这是主要场景,梨花以其洁白无瑕之美,与溶溶月色相互辉映。柳絮则随风轻舞,飘落在池塘之上。“溶溶月”与“淡淡风”捕捉到了月光的柔和与风的轻盈,通过叠词的运用,让月光与夜风给人一种超脱与宁静的感觉。
6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初夏时节,草木茂盛地生长着。围绕着小屋,树木郁郁葱葱,形成了一片浓密的绿荫。树木为小屋增添了几分凉爽与幽静。
赏析:“孟夏”指初夏时节,在这个季节里,草木迅速生长,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草木长”三字,简洁的描绘了初夏时节草木繁茂的自然景象。“绕屋树扶疏”将诗人的居住环境具体的描述出来。绿树成荫,枝叶茂盛,环绕着诗人的居所,形成了一个幽静而美丽的空间。

轻烟细雨重阳路,斜日西风隐士庄。手劈双螯佳客至,一樽相对话秋光。
7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赏析:“墟曲”一词,描绘了乡村的古朴,它是地理上的村落。诗人用“墟曲”代替直白的“乡村”,增添了几分诗意。“披草共来往”,在乡间的小路上,杂草丛生,诗人与乡邻们拨开草丛,相互往来。
8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王维《终南别业 》
中年以后我更加喜好佛道,到了晚年便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赏析:“中岁”指中年,“好道”指喜好佛道,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与宁静。“晚家”表示晚年定居,“南山陲”指终南山的脚下或边缘地带,终南山是中国的一座著名山脉,常被视为隐士修行的好去处。
9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赏析:“行到水穷处”诗人在山间行走,直到溪水源头或水流消失的地方。当路走到尽头,人往往面临选择或反思,王维选择的是顺其自然,接受现状。“坐看云起时”:在行走到水的尽头后,诗人没有懊恼或迷茫,他选择坐下来,静静地观看云卷云舒。诗人的“坐看”,是一种从容不迫、淡然处之的心境。

东篱带露摘金英,却为蝇头货市城。风月一肩付谁得,定知人不是泉明。
10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傍晚时分,山间的景色格外美丽,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宜人。一群群飞鸟结伴而归,它们或盘旋于空中,或掠过树梢,最终都回到了自己的巢穴中。
赏析:“山气日夕佳”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山间美景和清新的空气,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飞鸟相与还”指飞鸟的归巢,寄托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11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村居 》
最喜爱的是那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无赖”一词并非真的指小儿子的调皮捣蛋,而是带有一种亲昵、宠溺的意味,这是诗人对小儿子的喜爱之情。整句诗展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真童趣,以及诗人对这种纯真生活的喜爱。
12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佚名《采桑》
女儿们在春天里采摘桑叶,她们一边劳作,一边唱着春天的歌谣,
赏析:歌声与春风、春光相互应和,构成了一幅田园图景。这句诗通过描绘女儿们采桑的场景和她们悠扬的歌声,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到极致,这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淩波何日过横塘,小立江楼思渺茫。平岸荻芽终碍目,更无秋讯寄潇湘。
1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被束缚的鸟儿怀念着它曾经栖息过的那片自由的树林,池塘里的鱼儿思念着它曾经畅游过的深邃的潭渊。
赏析;这句诗以“羁鸟”和“池鱼”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通过描绘鸟儿对旧林的依恋和鱼儿对故渊的思念,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束缚和羁绊的厌倦,以及对自然、自由、故乡的无限向往和怀念。
14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雍裕之《农家望晴》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他身形挺拔,站立在麦场的高处,宛如一只独立的仙鹤。他凝望着远方的天空,期盼着云层的散去,阳光能够重新照耀大地。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老农的形象和他所处的环境,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同时也表达了老农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和对丰收的渴望。老农的“白发”和“如鹤立”的身姿,既体现了他的年岁已高,又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麦场高处望云开”寓意着他对未来的期许和坚定的信念。
15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顾况《过山农家》
当有人走过横跨在溪流的木板桥时,可以清晰地听到泉水潺潺流淌的声音。而在简陋的茅草屋檐下,时值正午时分,传来了阵阵鸡鸣之声。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板桥、泉水、茅檐、鸡鸣等乡村特有的景象,构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板桥人渡泉声”不仅表现了乡村的自然美景,还隐含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茅檐日午鸡鸣”强调了乡村的宁静与安宁,以及农家生活的闲适与自在。

群芳夺目艳阳天,寂寂柴门抱石眠。不与春光争烂漫,独寻秋色斗鲜妍。
16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人清晨早起,开始一天的劳作,去田地里铲除杂草,直到夜幕降临,才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
赏析:他通过“晨兴”和“戴月”两个词,强调了劳作的漫长和艰辛。这种艰辛并未让诗人感到厌倦或痛苦,反而透露出一种心满意足的感受。“理荒秽”和“荷锄归”描绘了具体的劳动场景,在场景中,诗人与劳动融为一体,享受着劳动带来的乐趣。
17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打开窗户,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我们边饮酒边谈论着农事。
赏析:诗人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美丽的田园世界。窗户一开,打谷场和菜园便映入眼帘,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把酒话桑麻”是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淳真友谊。在这样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环境中,他们举杯共饮,畅谈农事,无拘无束。诗人用打谷场、菜园、酒杯、庄稼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幅田园生活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18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赏析:“茅檐”二字,让人联想到诗人居所的宁静与祥和。“长扫净无苔”通过一个小动作——“长扫”,说明主人对生活环境的细致与热爱。无苔的地面,增添几分洁净与雅致。“花木成畦手自栽”主人对居所的精心打理,对花木的亲手栽培,居所里外花木成行,错落有致,此时让读者置身那个清幽、雅致的庭院之中,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奇才岂肯因人热,傲骨何须入世怜。自是陶家高品格,粗桃俗李敢随肩。
19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赏析: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鸿儒”指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诗人认为自己与学识渊博的人为伍,与那些没有学问的人保持距离。
20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赏析:诗人所居之地的偏远与清净。在广袤的野外,少有人事的纷扰,他得以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到一种近乎原始的状态。“罕人事”三字,是对外界喧嚣的排斥。“穷巷寡轮鞅”,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穷巷,即偏僻的小巷,这里车马稀少,几乎听不到车轮转动的声音。这种环境的描写,诗人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2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赏析:“黄发”指的是老人,古代人认为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垂髫”指垂下来的头发,因为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称为垂髫。在这首诗中,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在一种自在、满足、快乐的氛围中。

仁宦不惬意,有家胡不归。林栖乌反哺,梁语燕于飞。
2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我还是安然自若。
赏析:诗人居住环境的简陋、生活的清贫,但他却能保持一种安然自在、不为外物所动的心境。“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形容房屋破旧,无法遮挡风雨。“短褐穿结”衣服破旧不堪,满是补丁。“箪瓢屡空”指食物和水源匮乏,经常处于饥饿和口渴的状态。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诗人却能“晏如也”,即保持一种平静、不为所动的心态。
2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 《将进酒》
人生在世,当称心如意、春风得意之时,就应尽情欢乐,畅快地饮酒,不要让手中的金杯只是空对明月,虚度光阴。
赏析:“得意”指人生中的快乐、满足或成功时刻。不要有所保留或束缚。“金樽”即精美的酒杯,月亮常被视为孤独、清冷的象征。意为不要让美好的时光和欢乐的机会白白流逝,独自面对清冷的月光,留下遗憾。
24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赏析:“户庭”指家门和庭院,“无尘杂”形容其异常洁净,没有世俗的纷扰和尘埃。表明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过上了清净自在的生活。“虚室”理解为空旷的居室,“有余闲”表明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时间去感受、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鸥鹭忘之久,貂蝉贵者稀。但存慈母健。日日舞斑衣。
25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 夜月》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诗人的“偏”并非表示偏袒或偏颇,而是在今夜特定的时刻,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气息。“虫声新透绿窗纱”,这句诗通过“虫声”和“绿窗纱”两个细节,将春夜的生机与活力描述得淋漓尽致。虫声是春天的使者,鸣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新透”说明虫声初次穿透窗纱,进入室内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无限希望。“绿窗纱”暗示了此时的春天的绿意盎然。使人在读诗的过程中仿佛也置身于那温暖的春夜之中,
26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王建《雨过山村》
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赏析:“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即婆媳关系。“相唤”指婆媳之间亲切呼唤、共同劳动的场景。“浴蚕”指古时选蚕种的过程,这是春季农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句反映了农家春忙的景象。“中庭”指的是庭院中间,“栀子花”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的花卉,常被视为纯洁、高雅的象征。“闲看”是说栀子花在庭院中静静地开放,无人打扰,实际上却是以花之“闲”来衬托人之“忙”。
27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赏析:诗人给读者勾勒出一幅丰富的田园景象。梅子金黄,杏子肥硕,果实成熟的诱人魅力。麦花雪白,如同覆盖在麦田上的皑皑白雪,清新脱俗。菜花则逐渐稀疏,预示着季节的更迭。诗人借此述说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28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赏析:诗人让读者能够亲眼看到那只被囚禁的鸟儿“羁鸟”在怀念着它曾经翱翔的森林,以及那条在池塘中徘徊的鱼“池鱼”在思念着它曾经畅游的深渊。间接抒情的方式,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内敛“。旧林”和“故渊”寄托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 相关文章
-